台灣人理財觀念大NG!你是哪一種人呢?

服務國內逾千萬客戶數的國泰世華銀行,十一日攜手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2023台灣全民財務健康關鍵報告》,倡議並宣導強健自己的財務體質。

這份報告特別的是,結合總經模型產出五大構面,結合2萬751份量化問卷及十四位質化訪談進行分析,分別是:日常生活支出、風險抵抗力、財務信心、財務規劃及心理富足程度。

台灣人太保守,普遍滿足現狀

根據調查顯示,台灣全民財務健康狀況平均為59.2分,在「良好」、「普通」、「不佳」等,三層次的定義中屬於「普通」。每十個台灣人就有一個缺乏退休金準備概念,總體而言,台灣人平均要準備一一四三萬元才能退休,退休後期望的每月生活費約需五萬元。

國泰世華銀行資深副總胡醒賢也表示,除了身心健康,財務健康和幸福感有關。提出了這份關鍵報告,是為了讓國人提早洞悉自己的財務體質,並透過行動提早達成財務目標,在人生各階段當中,從容不迫地做出最適財務決策。

這份關鍵報告指出,退休、旅遊和買房成為各年齡族群最主要理財目標。民眾的理財輪廓則有三大主要面向:雖資產增加,但在投資行為上相對保守;對於金融機構能提供的服務不熟悉,收入雖然隨著職涯成長提升,但退休規劃不足。

台灣民眾財務風險抵抗力最佳,財務規劃最差

舉例來說,三十歲族群雖有接觸過金融商品,但滿足現狀、不想改變投資行為模式;四十歲族群則工作繁忙,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提升金融素養,對於理專或金融服務感到陌生與隔閡;五十歲族群則是退休規劃不足,已屆齡退休,名下大多已經有自有房產,但缺乏其他的現金流規劃。

然而全民表現最好的卻是風險抵抗力,承襲自東方文化的風險意識,近五成民眾的儲蓄可支應半年以上基本生活所需;但最差的是「財務規劃」,逾三成民眾過去一年未設立財務目標,且超過2成民眾無定期檢視財務規劃習慣。有將近六成民眾將「退休」列為財務目標,但其中卻有超過半數沒有實際財務規劃。

這項關鍵報告的亮點,是來自提出國內人民五大金融素養NG行為,就調查結果顯示竟然高達近半數約莫48%的受訪者曾有NG行為,只要有任一NG者,與不具名者的財務健康分數差距則高達13分。

這些NG行為,最常見的是:

無訂定財務目標佔31%

完全無檢視財務規劃習慣佔24%

帳單遲繳佔13%

那如何強化財務健康呢?四十五到四十九歲是財務覺醒期,不再是一人飽全家飽,而變成家有老小、又必須提早準備退休養老,被「壓得最扁」的三明治族。

在做完綜合理論及質化訪談後,國泰世華銀行指出四十五歲前是黃金期,趁早準備就愈容易達到心中的目標。

這份調查也破解三大理財迷思:

一、娛樂支出占總收入比例較多的人,心理不一定感到富足。

二 、有無子女不是影響財務健康的關鍵。

有別於外界所認為「教養孩子開銷大,容易拖垮財務狀態」的既定印象,報告發現有子女者在財務健康狀態與無子女者的財務健康分數均無太大差異。國泰世華甚至透過訪談發現,其中養育子女反而會積極理財,並去思考及規劃教養金,傾向選擇更有效率的理財方式,和金融機構往來頻率更頻繁。

三、有債務者仍有好的財務健康狀況。

讓人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承受債務者,並不一定是NG,有些人同時兼顧理財和理債,維持一定的財務健康分數。

國泰世華比對調查數據,並分析擁有高財務健康分數者的特性,提出三大錦囊妙計和六大關鍵行動。

三大錦囊妙計分別如下:

一、計畫:制定收支儲蓄與投資目標,優先準備風險因應計畫,例如保險保障組合,以及至少準備六個月以上的生活預備金。

二、紀律:控制收入與支出確實儲蓄,每季定期檢視財務計畫執行狀態。

三、技能:持續提升金融知識且實踐投資行動,並善用專業金融機構提供的工具諮詢服務。

六大關鍵行動則為「掌握收支、設定儲蓄目標、債務管理、提升風險抵抗力、開始投資,退休準備」。

為提倡大眾重視財務健康狀況,國泰世華銀行推出財務健康檢測平台,可讓民眾透過十分鐘的線上填寫,測一測自己的財務健康狀況是屬於九大類型中的哪一型,並且有相對應的具體行動方針和建言。

 

文章轉貼至遠見新聞網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802

也許您會感興趣的相關報導

熱門報導